庄西真:接过技能人才培养的接力棒

发布时间:2019-05-21  浏览次数:976

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共有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超过21%。其中,高技能人才是4700多万人,仅占到就业人员总量的6%。不管是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还是高技能人才的结构和质量,都无法满足我国当前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要求。为了破解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困局,近些年从国家到职业院校都在苦寻良策,密集出台各类政策,尝试各种办法。前两天,我受邀参加一所职业学校举办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论坛,参加论坛的除了我这样的职业教育研究者外,还有初中校的师生、论坛举办学校优秀毕业生、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主管等各路嘉宾。大家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的发言,他说技能人才不是职业学校能够培养的,简单的校企合作也很难培养出来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只有企校接力(不仅是校企合作)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细究起来,这位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的话是有道理的,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职业教育有关系,但它们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并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能人才队伍就自动壮大起来。我们经常说“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并不能理解成“职业教育就能培养出来技能人才”。实际上,“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学生”(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等)之间不能划等号。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定义,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与高技能人才对应的是普通技能人才,即在生产、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岗位上,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主要包括取得初级工、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拥有类似技能水平的其它人员。从上述高技能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技能人才的几个特点:第一,技能人才是长期工作(以此安身立命和实现自我价值)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不劳动就不是人才(技能人才),仅仅临时性劳动一天、两天,甚至一个月、两个月的劳动者也不能称其为技能人才;第二,技能人才的劳动是一种基于专门知识和娴熟技能的创造性劳动,不是基于一般知识和简单技能的重复性劳动,普通劳动者为什么不是技能人才,原因就在于此;第三,技能人才是通过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几乎所有的人对社会都有所贡献,但比较起来技能人才为社会贡献的更大一些,比如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李万君、国营芜湖机械厂陈卫林、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韩利萍、常州黑牡丹集团的邓建军、中铁一局集团的窦铁成、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的王亮、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王洪军等技能人才都为各自所在单位做出了重大贡献;第四,就是因为技能人才是特殊的一群人,所以他们的成长都要经过长期而又艰苦的磨练。一名从职业院校毕业到工厂里工作的新工人只有再经过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岗位训练才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国外有一万小时成才定律,说得是练习时间与技能水平呈正相关,任何行业的从业人员要想成为人才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要成为顶尖人才需要至少1万小时的锤炼。

反观职业院校学生,则有另外一些特点:第一,职业院校学生是一群在职业院校以学习为业的人,学习和工作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侧重点和要求不一样,学习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工作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某种生产任务的过程,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只有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才能提高;第二,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时间是固定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时间都是三年,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院校培养方案以及学生(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实际上的知识基础,经过三年的中职或高职课程学习,学生是不可能成长为生产实践中需要的技能人才的,三年的时间太短,学生毕业时能够打下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已经算不错了;第三,职业院校学生(个别特殊学生除外)对社会几乎没有什么贡献,相反,社会要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做贡献,政府要为他们的学习付出成本(教师报酬、设施设备等)。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我们在职业院校所做的一切努力,只能助推职校生成为技能人才的进程,真正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技能人才队伍必须依靠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接续努力,换言之,企业要接过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接力棒。


地址:中国江苏常州中吴大道1801号电话:

Copyright © 江苏理工学院 制作维护